孙吴法院坚持黑龙江高院“一要二统三抓实”工作思路,深化“四化四解四到位”,主动将司法服务送至基层一线,成功运用“巡回审判+先行调解”模式,化解了困扰该村15户村民多年的劳务合同纠纷。
秋日的乡间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审判”在孙吴县腰屯乡河南村的村头拉开帷幕……
这起纠纷可追溯到2021年至2023年间。在此期间,河南村村委会为改善村容村貌,号召村民有偿参与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,具体包括修缮地面、修建花圃和整修园子等项目,15户村民积极响应,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,完成了指定的劳务。然而,工程结束后,村委会因资金紧张,一直未能按约定及时向村民们支付相应的劳务报酬。此事久拖未决,涉及农户较多,时间跨度长,部分村民情绪日益激动,矛盾逐渐积累。
案件进入法院后,承办法官没有简单的一判了之,而是敏锐地察觉到案件背后的民生关切与典型意义。
“考虑到涉案村民大多年纪较大,来回奔波不便,且这类纠纷在乡村具有代表性,我们希望通过巡回审判,既解决矛盾,也普法育人,实现‘审理一案、教育一片’的效果。”路杨法官表示。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,法院迅速启动多元解纷机制,并决定将巡回法庭设在村民“家门口”。
调解过程中,法官与调解员配合默契,采取“面对面”与“背对背”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展开工作。
法官主持双方坐在一起,让15户村民代表逐一陈述了当年提供劳务的具体情况、工作量以及长期未能拿到报酬的困境和焦急心情。村委会负责人则坦诚说明了村集体近年来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,并非有意拖欠,表达了歉意。这一步使双方的基本事实和立场得以清晰呈现。
特邀调解员更是利用人熟、地熟的优势,用乡情耐心疏导,有效弥合了分歧。经过多轮耐心、诚恳的协商与沟通,法官和调解员不断缩小双方分歧。最终,村委会负责人再次当面向村民们表达了歉意,承认在支付劳务费用上存在延迟,当场表态将克服困难,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,并给出了明确的支付计划和时间表。村民们看到村委会的诚意以及法官、调解员的努力,也表示理解村委会的实际难处,同意给予合理的宽限期。双方最终冰释前嫌,在现场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。
调解间隙,法院干警结合审判案例与当日案情,用通俗的语言开展普法宣讲,并向群众发放了法院自编的起诉状填写指南。针对腰屯乡近日因冰雹导致的黄豆受灾情况,法官也现场解答了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。巡回审判现场气氛融洽,普法成效明显。
“法官能到村里来,真是帮我们大忙了!话讲得透,理说得明,我们心里也亮堂了!”一位村民在签完协议后感慨地说。这场开在田间地头的调解,不仅实质性地化解了15起纠纷,更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,让村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与力度。
孙吴法院将继续坚持
“调解优先、调判结合”的工作理念
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
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
基层最前沿
以更暖心的司法实践
回应群众期盼
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
注入司法动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