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继子也是我的孩子,这钱我来还。”
2025年初春,我接手了一起看似普通的执行案件。申请人张某无奈地向我求助:“法官,刘某欠我的4000块钱一直拖着不还,现在人也联系不上了,请您帮帮我吧。”
4000元在如今虽不算巨款,但对普通家庭而言也非小事。我本以为被执行人刘某只是因一时困难躲避债务,便联系了他户籍所在的孙吴县奋斗乡小架子村村委会了解情况。
谁知到了村委会,才知道,刘某虽生于小架子村,但名下并无土地,父母早年离异后,他一直跟随母亲生活。不幸的是,母亲近年离世,如今家中只剩继父一人。
当我随村主任来到刘某继父家中时,眼前的景象让我心头一紧——杂乱的小院,斑驳的墙面,简陋的家具,老人独自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。
看到这样的场景,我对这次执行行动并没抱太大的期望。
电话联系上刘某后,他声音久久沉默后说:“法官,是我糊涂……现在实在没能力还钱,能不能再宽限些日子?”
正当我准备按程序处理时,沉默许久的继父突然开口:“孩子没教好,我也有责任。这钱我先替他还上,不能让孩子背上‘老赖’的名声。”
张某拿到钱时感慨万千:“以前总听说继父继子关系难处,今天才算明白,人心都是肉长的。”法律可以丈量债务的数额,却永远丈量不出,那摞带着体温的钞票里,藏着一个父亲多深的心意。回程路上,山间的树开始抽出新芽,一片生机盎然。